
林安泰古厝園林勝景。

林安泰古厝一角。
位於基隆河畔、濱江公園內的林安泰古厝,是座"二進五間起四合院"中國傳統古宅,也是臺北市轄內儲存最完整的閩南風格建築館舍。
踏入古厝,猶如一下子穿越時光隧道,回到200多年前的臺北,看到先民的生活智慧和生活形態。整個建築佈局嚴謹、屋舍儼然,採前低後高、內方外圓之勢,寓意步步高昇、內外圓滿。雕彩繪匾、抱柱楹聯、燕尾屋脊,一派古色古香。茂林、修竹掩映遊廊、假山、小橋、雲牆、漏窗,盡收移步換景、幽遠不盡之效。映月大池,倒映雨前樓、愛波亭、醉茶居,恬靜美好,營造出"周流無滯,超遊物外"境界。
其實,這所美麗的宅院最初並不在這裡,40多年前才從現臺北市大安區四維路遷建過來。古厝的志工介紹,清乾隆十九年(1754年),祖籍福建泉州安溪的林欽明率家人來臺,其四子林志能在艋舺開設"榮泰行"經商。林家累積財富後,請來80多位福建知名工匠,加上本地200多位師傅,在現四維路建造宅第。為紀念家鄉,不忘祖源,林志能取安溪的"安"字和榮泰行的"泰"字,將其定名為"安泰厝"。古厝的許多建材系由福建海運而來。其中,古厝外埕鋪設的紅普石,是早年大陸商船來臺時,為平衡船身而置於船底的壓艙石;具防震功能的斗拱,其木材大都採用福州杉。因臺北城市建設,古厝一度面臨拆除命運。後在專家學者奔走努力下,古厝於1986年遷建至現址;2000年5月,臺北市政府將其規劃為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,並對外開放;2009年,古厝成為臺北國際花博會展館,並擴建庭園。林安泰古厝講述了泉州先民的家族故事,也折射了臺北盆地的開發史和建設史。
如今,林安泰古厝已經從一座單純的古建築,逐步成為閩南文化的呈現平臺,更是中華傳統民俗文化的體驗基地。臺北市民政局在此推出"百年安泰"常設展,透過糕模、龜印、點心擔子、木炭加熱型熨斗等豐富的館藏文物,結合傳統美食模型,打造出婚嫁、育兒、宴客、起居等生命禮俗及作息空間,向人們展現傳統生活面貌。每個年度,這裡還會舉辦多場大型主題活動,比如在端午節前夕,舉辦"古厝詩文會"活動,邀請島內老、中、青三代詩人聯袂以閩南話吟唱古今名詩文,由臺北市孔廟唐詩吟詩班的小朋友表演唐詩演唱。再比如舉辦"古厝品茗會",以林安泰家族原鄉安溪茗茶及臺北在地茶產業為主題,引領市民和遊客在暇日享受茶藝品茗之美。這裡還提供抓周、收涎儀式等服務,還開辦安泰小學堂,向少兒教授傳統藝術、手作體驗等課程。臺北市政府民政局表示,未來將配合歲時節令,繼續舉辦相關閩南文化推廣教育研習系列活動,希望市民和遊客從實境空間中,體驗閩南的多元文化。
作為臺北市知名的文化遺存,林安泰古厝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,大陸高校師生去年赴臺訪問時,也曾走進古厝,瞭解閩南建築藝術,感受中華傳統文化在寶島賡續不斷、生生不息。
參考資料
- 臺北市立文獻館:基隆民宿推薦與周邊古蹟遊路線規劃
- 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官方導覽手冊
-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:閩南建築保護技術指南
- 基隆河沿岸文化景觀深度旅遊指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