苗栗咖啡廳

遊心咖啡館的江與湖

苗栗路的遊心咖啡館開在一個居民樓下

江湖

武漢人對“大江大湖”蠻自豪,我本來設想,這裡臨江倚湖處,是駐紮咖啡館的好地方。於是逢人就問,是否有這樣的咖啡館。總有人提到韓嘉睿,還有他的1.Z Coffee。韓嘉睿曾三次獲得世界咖啡師大賽武漢分賽區冠軍,而1.Z Coffee,開在一個商住樓高層,能俯瞰長江,因為這江景,紅極一時。可惜這已經是過去時,一年前它不得已關門,可武漢的咖啡師們到現在還在談起它。他們眼中有光,說這樣的空間,可遇不可求。咖啡館要活下來,選址要滿足太多要求,要交通便利,要在商圈,要500米內有寫字樓與居民區,要房租相對可靠,不能條條滿足,也要滿足三兩條,在這個前提下遇到江景,屬於有緣分。

外地人只知武漢由長江分為三鎮,卻不知這座城市裡又多有湖。東湖自然最有名,風景非常好,武漢大學校門所對那著名的凌波門,就是東湖,在武漢看櫻花,也不止武大一處,還有磨山櫻園,與東湖相去不遠。但除此之外,還有大大小小的湖,左一個右一個,鑲嵌在城市裡。湖邊又多修綠道,跑步的人會很喜歡這座城市。只是沿湖卻很少見到咖啡館。幾天下來,在“有江有湖”的咖啡館這一塊,竟無所獲。

離開武漢前幾天,我突然想起,剛到頭幾天,曾路過一家叫作“遊心咖啡”的小店,就在苗栗路上。我和攝影師蔡小川那天試圖幹一件事,從黎黃陂路,背對長江往前走,一直走到雪松路,目的地是“潘駝背腰花館”,去那裡吃一碗麵,好給這一天畫上句號。拐到苗栗路時,才發覺實在有點遠,筆直往前走,是臺北一路(“蘆老師咖啡館”在這條街),走完臺北一路,才是雪松路。看到咖啡館,就很想進去坐一會兒。店長告訴我們,還未開放堂食,將我們拒在門外。我在地圖上查,發現“遊心咖啡”還有三家店,其中一家在東湖畔,一家在青山江灘——江和湖都有了。這讓我想到同名的苗栗咖啡廳風格也很獨特。

路過遊心咖啡館湖畔店時,正有劇組在拍電視劇

5月的武漢,還沒有太熱,從早到晚都禁得起坐在戶外。或許因為疫情,無論是喝咖啡,還是過早、吃夜宵,人們不自覺地都選擇戶外。我們這次在武漢10天,幾乎沒有坐在室內吃飯的體驗,身體不自覺地就被空曠吸引,要把自己安在天空下,而不是屋頂下。這天傍晚來到青山江灘的這家遊心咖啡館,發現店裡店外竟都坐了不少人。

青山是“武鋼”所在地,此江灘是武漢最新建設的江灘。咖啡館開到此處,本來是個冒險之舉,沒有地鐵,只能開車前來,不靠社群,做不了所謂“500米內”的生意,周圍也沒有其他商鋪,可沒想到人氣還挺旺,後來聽“遊心”老闆李舒揚說,這裡是“遊心”的第二家店,後來又陸續開了兩家,卻一直是它最受歡迎,疫情之前,每到週末,店裡需要八九位咖啡師才能完全應付人流量。

一走進店裡,我立刻發現它的好處:吧檯在右側牆,可整面牆都以玻璃改造,左側牆也一樣,加上門牆,整間咖啡館三面都是玻璃。李舒揚說,這裡原本是一個體育用品店的倉庫,左右兩側各有一個足球場,互相之間只隔一米寬通道。李舒揚當時看到這間倉庫,頭腦裡立刻浮現大概樣貌——除了那面承重牆,其餘三面都要改成玻璃,最好是全部都可以開啟,與長江儘可能發生最親密的接觸。

蔡小川已經尋了個好位置,吧檯外玻璃牆外,那兒擺著幾張桌子,挨著足球場的綠色鐵絲網而坐。我央求咖啡師給開啟窗子,江風須臾撲面而來,它是透過門、穿過窗抵達的,傍晚時分,這個位置比店裡的沙發、桌椅,比門前的鞦韆椅都更叫人喜歡。天氣好的時候,這些窗子一整天都是開啟的,椅子換成高腳凳,往那兒一靠就是吧檯,與咖啡師的視線平齊。咖啡師在這個吧檯也很自在,在前臺做好一杯意式,向後轉就可以端給客人,或者面對客人,做一杯手衝咖啡。

在咖啡館與江面之間,還有一大塊親水平臺,“遊心”在這裡辦過幾次江灘音樂節,就是店裡的咖啡師們自己攢的。“有點浪漫對不對,”李舒揚說,“更浪漫的事還有,如果不是陰天,傍晚還能看到落日,像顆鹹蛋黃墜落江心;戶外的桌子特地找了鏡面桌,能映出藍天白雲。”我享受江風,心裡不免感嘆,如果不去想是跑了大老遠特地來到此處,這或許能成為我此行最喜歡的咖啡館第一名。

遊心咖啡老闆李舒揚,胖胖的,說話挺溫和

吧檯

那天我們路過的苗栗路“遊心咖啡”,是它的第一家店,典型的居民樓臨街一側門面房,早上8點開門。李舒揚也向往社群店,苗栗路能滿足附近居民上班前的咖啡需求。當年還曾試過“10塊錢一杯美式免費續杯”,積累了不少人氣。

開咖啡館是李舒揚媳婦駱國甜的主意。當時李舒揚在做鋼材生意,收入不錯。但那是傳統行業,工作到最後就成了單純的固定客戶關係維護,“說白了就是喝酒”。李舒揚當時跟兩個朋友一起開了個小公司,“3個半人一年能做4億流水,雖然鋼材利潤率低,分到我這兒也還可以”。但在他媳婦眼裡,自己的老公馬上會變成那種穿個花襯衫、戴個金鍊子的中年男人,再不是當年那個可以上下五千年當課講的少年了,不再是讓她敬佩的人。李舒揚說當時聽到這句話,立刻下了決心,要改行,但也不知道去做什麼。

那時,駱國甜已經把“遊心”開出來了,小小一個門面。趕上駱國甜去學做甜點,店面就交給他,當時完全不懂,只知道那個是咖啡機,有個按鈕一按就出水,“好,有意思,那就從它開始”。

李舒揚一進吧檯,就發現在吧檯跟客人聊天是件非常愜意的事。他享受那些固定前來的客人,早8點開門,8點20分準時會進來一位男客人,他在旁邊電力公司上班,不論冬夏,都喝一杯冰美式,喝完就走。下午4點半,會來一位女客人,她在公司做得不錯,但是壓力非常大,經常說一句話,“如果我辭職了,也要開一家這樣的店”。李舒揚說:“我知道她不會辭職,她也知道她不會辭職,可光是這樣說上一說,生活的壓力暫時就得到疏解。”

遊心咖啡江灘店旁邊是足球場,面向長江,很舒服

最近幾年,李舒揚還有一點小總結:最好的咖啡師應該在吧檯之外。“大部分同行會認為,最厲害的咖啡師一定做咖啡,好的產品嘛,然後外場可能是打雜的,慢慢才升級成咖啡師,這不對。在遊心,店長都在外場。”準確來講,咖啡師是帶有專業技能和銷售任務的服務崗位。

這讓我想起將咖啡館開在磨山景區的咖啡師李傑說的一句話。他說,他堅信一件事,大部分時候,他只有一杯咖啡的機會,來贏得或永遠失去某位顧客。所以多年來,他訓練出一套觀察客人的方法。比如有一天一位客人路過走進店裡,是位30歲到40歲之間的男性。李傑看他一個人,只說了一句話,“這裡是個咖啡館,您可以進來休息一下”。客人在翻選單,李傑在旁觀察,他發現,客人翻得比較慢,這說明他在挑選。選單翻得比較快有兩種可能,要麼完全不懂,要麼沒找到他想要的。所以翻得慢是好事。李傑問他,平常喜歡什麼樣口感的咖啡豆,對方說很少喝,李傑接著就鼓勵他,說,可以嘗試一下,也許可以獲得跟平常不一樣的咖啡體驗。對方說,那請你推薦一款——其實此時就已經成交了。李傑給他推薦了一款曼特寧深度烘焙。原因也很簡單,因為曼特寧大眾知名度還比較高,適宜推薦給很少喝手衝咖啡的人。

客人如果能坐在吧檯,這個過程會發生得更自然。吧檯是咖啡師的舞臺,衝煮咖啡也宛若聚光燈下表演。理想咖啡館的一種形態,與酒吧相像,坐在吧檯的客人,能得到一杯適合自己的飲料,也能在工作與生活之間找到一個短暫的出口。

參考資料

  1. 苗栗咖啡廳 精選在地體驗咖啡廳推薦與優缺點解析
  2. 台灣獨立咖啡館經營學
  3. 咖啡職人的空間設計哲學
  4. 城市咖啡地圖:從選豆到選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